Friday, December 22, 2006

難得糊塗

小時候跟一位阿姨去桂林旅行,在遊客區賣工藝品的小店看到一個寫著"難得糊塗"的大理石紙鎮,阿姨愛不惜手,立刻買下來。當時只有10歲的我無法理解她的心情,只想著人不是愈聰明愈好嗎?

人大了,對這四個字有了點了解,開始嚮往這境界。

很多時候人愈大,煩惱愈多,不復小時候的無拘無束。但更多時候,我們明白煩惱原是自尋,是自己太想不開,太執著。

太過計較是非成敗得失對錯,只苦了自己。放開懷抱,開心事銘記在心,失意事得過且過,糊塗一點,即海闊天空。

為甚麼要介意失去了的、不如意的呢?反正事情發生了,事實擺在眼前,再想亦無用。不如想想失意時仍能有人為你雪中送炭,是多麼高興的事;想想天空仍然蔚藍,地球仍在轉,世界仍有很多美麗的事物…我們再不忿,世界也不會因此停下來。

最近分別與兩個朋友有以下的討論,如果令一半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你會原諒他嗎?如果會,那是原諒,還是盲目呢?

想了數天,得出這樣的結論:

當對方做了"對不起你的事",要不你就選擇走,要不你選擇接受。是接受而不是原諒。如果假定對方所做的是"錯事"而要原諒的話,心中將永遠有一條刺。選擇接受,就像接受我生來不夠漂亮一樣,是事實,既定的事實,不能改變,多想亦無益。當然這是談論單一事件,如果對方不斷做"對不起你的事"的話已是另一回事。

我想,同樣的態度可應用在其他事情上,當生命中出現一些不如意的事時,不要想太多,不要計算失去了幾多,just live with it, and move on.

就讓我當個糊塗的快樂人吧!

Saturday, November 11, 2006

How Shall We Say Goodbye

如何說再見

最近,身邊的兩位朋友失去了至親。

一位是遠方的朋友,一位好友失去親人時不在我身邊,無法即時為他們送上安慰。

1萬多公里距離,使我無法為他們做甚麼,透過MSN的片言隻字,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為他們送上一點點安慰。

如果可以,我會緊緊的擁抱他們。

幸運的我,還未經歷過失去親人的痛苦,但那種悲痛,可想而知。

很多時候,親人離去時,我們自責沒有在其生前好好花時間陪他們。很多東西,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尤其是隨手可得親情,從小,便無條件的存在,習慣了便忘了它的重要性。小時候我們都是父母長輩心肝寶貝,但那時我們未懂得感恩。長大了,花花世界的讓我們眼花撩亂,生物機能教我們追求異性,逼人生活要我們不斷奮鬥,孝順長輩,退到很次要的位置。

直到某天失去了,才驚覺,沒有好好的報答他們。

然而我相信養兒育女的人,並沒期望子女要怎樣報答他們的,只要我們健康快樂地成長,自給自足,已是給他們最好的報答。

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我相信人死並不如燈滅,靈魂會去到更好的地方。 在天國看著我們的至親,希望我們能過得更好。

名人權貴去世了,有報章雜誌的追訪,列出其一生的事亦。平凡人去世,留下的,便是他於親友心中的印象。

小時候,爺爺教你下棋,有天,你會教你兒子下棋,然後說:「這是爺爺小時候教我的。」

婆婆教你如何挑水果,每次你挑到又大又甜的水果時,想起婆婆的面容。

爸爸最懷念的故鄉,有一天你終於踏足,淚眼中彷彿看見他小時候奔跑嬉戲的身影…

透過回憶,他們的生命得以延續。

為著回憶中的他們,我們該活得精彩。

Friday, October 27, 2006

4D

無意間看到Q在鴨剛走時寫下的一段,我哭了。

一轉眼鴨走了數個月,很不習慣。這數年基本上每星期或每兩個星期見面,每天e-mail,事無大小,我們都一一告訴對方,還記得那時我們三個一天可以有近百封e-mail往來。

有時候我們很簡單的說一下今天買了甚麼新玩意、周未打算去那裡吃飯,有時我們談起剛相識時的往事,從多角度將往事如拼圖般一一拼湊起來。每次我都概歎,經過了這麼多,從各式各樣的誤會到現在,我們竟然成了最好的朋友。

是的,鴨是我們之中EQ最高的一個。每當做了壞事、亂發脾氣時,我總不敢第一時間告訴她。因為對着Q可以理直氣壯的情緒化無理取鬧,對着鴨卻會立即想像到她淡定地為我分析,善解人意地說「我明白你很氣憤,但…」的模樣,鴨會細心的聆聽,為我分析問題,卻會毫不猶豫的指出我的錯處。鴨像一面鏡,讓我看清自身的衝動情緒化與不智。

鴨是我們之中最聰明最善解人意的,與她說話,往往說了個開頭,她便知我想怎樣。鴨細心我挑剔我疙瘩,鴨是唯一一個記得清所有我甚麼東西吃與不吃、喜歡不喜歡的人。

鴨簡單鴨直接,玩的時候我們會一起做低B 表情低B動作,然後用相機記錄下來:在campsite無聊地用台布包著我們三個、跟我一起躲在電視機紙皮箱再跳出來、帶著keroro面具拍照…。鴨快樂的時笑聲最響亮,開心時不介意做一個滾地葫蘆。

鴨是我們之間最有條理最有組織能力的,有她在,我們一切的活動總是planning十足,而她又不厭其煩的負責所有聯絡的工作。鴨走了之後,我們的團體活動都沒以往的準備充足,一切都變得很即興。

有很多人跟我說過,鴨的樣子像拒人千里,初相識都很怕她。我不知道,我是第一個不理你的反應便厚面皮地纏着她的。記得第一次在Robarts見面,覺得她的樣子很嚴肅,有點怕,但隨即發覺她很友善,而且資料準備充足,我便像吸水大笨象般在從鴨身上學習辯論的技巧。後來我們成為隊友,見面時間更多,每星期總有數天一起開會,還不時到在宿舍煑飯。人前人後,我總是熱情的黏在鴨附近,繞著她的手,從沒考慮過她會否介意。我失戀,我親口告訴她我喜歡的人不愛我,現在回想也訝異於自已當天的坦白,更訝異的是當時她立刻說那個他根本不適合我。從來我都不敢當面向朋友表達心事,一切是透過ICQ的,鴨笑說自己有令人對她傾訴的魅力,我想一定是那樣。

以前我疑惑過,我們總是有很多煩惱事跟鴨傾訴,而她卻從不對我們傾訴,不知到我們在她心中是否如她在我們心中同樣重要。直到鴨戀愛了,有時被他氣得五顏六色,我們才見到她可愛的鬧情緒的一面。

夏天整個南安省都踏滿了我們的身影,街頭節、摘水果,露營、酒廠…;冬天是我們增肥的季節,由最初我們幾個女生隨便煮一些中式家常菜,到連L也能煮出一些出得廳堂照得相的美味西餐菜式,增加的除了我們的友誼,還不幸地包括了一點磅數(Q除外吧)。

吃飯時的人比人遊戲,那個不知究竟有一個兩個還是三個的Jenny,是我們之間最貼心的笑話…



鴨,我從沒說過,但我想我不說你也知道,你走了,我偷偷的哭了好幾遍。

這些話,本來我打算寫一封信,夾在給你的禮物中的,(禮物還未完成...哈哈),看了Q寫的Blog,一下子忍不住寫在這裡了。

雖然不知會在何時,但我熱切期待我們再次相聚的日子。

Thursday, October 12, 2006

兩打年華

二十四歲,說大不大,說小不不。

二十四歲,已經不再是十八廿二青春少艾,卻又離三字頭有一斷距離。

二十四歲,成績不好的,已累積了數年工作經驗,明白在社會掙扎求全之辛酸。

二十四歲,成績較好的,剛完成大學碩士學位,準備踏入社會做事,看見朋輩中好些人已在工作上取得一定的成績,決心要急起直追。

二十四歲,皮膚好像沒有十八歲般光潔,通宵不寐會有黑眼圈,大陽曬後會有出現雀班,考慮應否聽百貨公司化妝櫃台小姐所說,開始用精華素。

二十四歲,明白到天才至此早已成名,你我不過是芸芸眾生的一名。

二十四歲,發明星夢的話還有一年時間可以參加選美。

二十四歲,中學生及剛進大學的女孩子會毫不猶豫的叫妳作姐姐,並視你為長輩。

二十四歲,不好意思每三個月換一名男友,立心認真點找個像樣的。

二十四歲,究竟還應否穿粉紅色的波波裙,用卡通公仔文具及化妝袋。

二十四歲,上班是否該天天化妝?

二十四歲,該否買一隻名牌手袋以備不時之需?

二十四歲,身邊總有一些「好福氣」的女友或伯母的女兒準備結婚,甚至拖著孩子。

二十四歲,父母或長輩突然不再反對你拍拖,還殷切詢問詳情。

二十四歲,對男人的職業及月入比以前來得上心。

二十四歲,如果想到世界否角落遊曆一年半載,請即起行。

二十四歲,趕緊在二十五歲到臨之前做一些想做又不敢做的任性事情,否則過了廿五後連說聲「我還小」的權利也沒有。

Monday, September 04, 2006

Nanabush



Nanabozho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Nanabozho (also known as Big-Rabbit, Great-Hare, Great-Rabbit, Manabozo, Manibozho, Nanabush, Nanabozo, Nanabojo, Nanabijou, Winabozho, Wenabozho, or Wisaaka) is a spirit in Ojibwe mythology, and figures prominently in their storytelling, including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creation. Nanabozho is the Ojibwe trickster figure and culture hero (these two archetypes are often combined into a single figure in First Nations mythologies). He was the son of a human mother and Bangishimog ("In the West"), a spirit father. Nanabozho most often appears in the shape of a rabbit and is characterized as a trickster. He was sent to Earth by Gitchi Manitou to teach the Ojibwe, and one of his first tasks was to name all the plants and animals.

About Nanabush from Bon Echo Visitor Centre
Nanabush was sent to earth by Kitche Manitou, to teach all living things to cooperate and live together peacefully. He possessed supernatural powers that allowed him to turn into different forms of nature (for example a tree, a beaver, a rock) making his lesssons easier to understand. There are numerous legends of Nanabush as he interacts with animals, people and other Manitous. Among the Algonkian people, Nanabush continues to represent the ideals od courage, generosity, resourcefulness and kindness.



第一次到Bon Echo旅行,已經對公園的標志公仔有說不出的好感,還花了$7大元買下一個印有公仔的小小水壺,今次舊地重遊,竟然發覺這印度安人的神靈叫作Nanabush!!上網查自有關Nanabush的資料,發覺他別名Big-Rabbit, Great-Hare, Great Rabbit,更會化身兔子的模樣出現於人世間,看來Nana與兔,真的是命定的淵源,哈哈哈哈哈!

Related Topic by Retselmal: Hachibozho

Tuesday, August 29, 2006

Alert

露營病毒襲多 醫學界:「無得醫」

《本兔訊》大多地區市民目前正被一種名為Camping的病毒困擾,據稱,該病毒3年前自咸美頓市流入,感染士嘉堡某華人報社的一群年輕女職員,當中以一名林姓女職員及一名古姓女職員病況尤其嚴重;二人首先出現荼飯不思、上班時間「蛇王」瀏覽安省公園網站等一般症狀,繼而發展成嚴重的購物傾向,大量購入露營用品,更利用公司電話於工作時間內討論露營用品價格及質素。帶菌者不斷將此新種病毒傳染給多倫多、萬錦、列治文山等地的居民,蔓延速度之快,成為新一代疫症。
今夏天氣炎熱,雨水不多,疫症擴散的速度亦因此急升,其中最嚴重的疫區為3年前發現首宗露營症的華人報社。據了解,該報社一名手無寸鐵、腳無跑鞋的關姓女職員,以及患有嚴重昆蟲恐懼症的陳姓女職員亦不幸受感染,並拋夫棄子加入地獄露營團。陳姓女子更極速把病毒感染家人,導致其夫以高價買入大量露營用品,而中毒已深的林姓及古姓女子更一邊扇風點火,不時提供露營產品情報。專家表示,醫學界目前尚未能研製出對抗Camgping病毒的疫苗,加上現正處於夏季病發高峰期,故呼籲市民要小心注意,免受感染。

Thursday, August 24, 2006

Goodbye Pluto

國際天文聯會宣報,根據最新訂立的星球標準,冥王星不再是一個行星(planet)了。

最新修訂行星的定義:
A"planet" is defined as a celestial body that (a) is in orbit around the Sun, (b) has sufficient mass for its self-gravity to overcome rigid body forces so that it assumes a hydrostatic equilibrium (nearly round) shape, and (c) has cleared the neighbourhood around its orbit.

作為一個星球,除了要圍繞太陽運轉,原來還要夠大夠圓,要夠強去剷除自已軌道內的異物如小行星、彗星等。冥王星因為不夠大,不夠強,由行星被貶為矮行星(dwarf planet)(題外話,為甚麼中文要譯矮行星?侏儒星不是好一點嗎?)。或許,汰弱留強是不變的定理,但由我們這些沒有能力去親身去看新楚冥王星真面目的人類來斷定星球的「資格」,真的……或許造物主正在笑我們這些痴人……

這此的決定,恐怕會令全世界萬千教科書改版,出版商大概會為此高興。至於一個又一個寫關於太陽系的故事又怎樣呢?

再見了,冥王星

國家地理雜誌的相關報導

Wednesday, August 23, 2006

My New Toy - Blog Reader

唉,因為Google Reader分類的功能不大完善,所以改用Bloglines,本來對Bloglines滿意得不得了,誰知有好些香港Yahoo Blog讀不到,為甚麼為甚麼為甚麼?結果要兩個reader同時使用,幸好,8成的subscription也可以用Bloglines讀到,只餘下一些貓Blog要用Google Reader。

對我的新玩具滿意得不得了,現在不用每天去10數個website那麼麻煩,有甚麼時事娛樂綜藝資訊、新電影上晝、Harry Potter消息通通可以一Click即至。

Monday, August 21, 2006

Addicted to Blog

學會了用Google Reader,挺方便的,只要把某Blog的種子放在Reader內,它便會幫你自動更新,隨時留意着你訂閱的Blog有沒有新文章。

不經不覺間,我訂閱的Blog愈來愈來多,當中包括有朋友的Blog、朋友的朋友的Blog、一些路過的後覺得很好而記下來的Blog、名人Blog,有些則是報雜雜誌介紹的好Blog熱Blog,更有我心愛的貓Blog。

讀別人的Blog,才驚覺會寫、會拍照、會繪畫的人那麼多!雖然個人網頁已流行了接近10年,但是寫網頁畢竟還是比較困難,直至Blog的誕生,才真的為萬千電腦盲提供了簡易的自我表達平台。

得悉某些Yahoo Blog的訂閱人數超過400人時,很有點驚訝;這類Blog一般是有主題的,像貓經、遊誌,音樂等。雜誌中讀到,某些受歡的Blog,甚至會吸引出版商為他們結集出書。以前覺得寫Blog讀Blog,不免帶着自我抒發以及滿足偷窺心理的意味,現在卻認為有才華的人,不妨多與別人分享。

眾多的Blog Provider中,我最討厭Xanga,因為它是最原始最麻煩最醜的!而且Xanga不是用unicode,用reader或bloglines等不能讀到Xanga的中文留言。Blogger當然是我最愛的,簡單易用,沒有廣告,而且「電腦人」可以輕易把template改成喜歡的式樣,像我這種不懂電腦的,原有的template亦十分簡約漂亮。Space可說是「廣告」效力最大的,可以從MSN直接連到Space上,不用擔心沒有讀者,不用冒昩把自已的Blog send給朋友。它的Template亦相當漂亮,可惜速度太慢太慢,像我這種性急的人實在沒耐性使用。Yahoo Blog亦慢,而且除了最新的文章外,其餘的只可讀到首段文字,要按《詳文》才能讀到全文,更煩!

以後會慢慢的把一些我喜愛的Blog連結放在各欄內,catlog那邊會放一些我喜愛的貓blog,reading那邊會放一些書店的blog,如此類推。可是目前加連結要改code,有點麻煩,或許待blogger beta migrate完成,我才會多加連結。

題外話,Blog一字台譯部落格,很好聽很漂亮,Blog,不就是屬於我們的,一格格的自我部落麼?相比國內譯文博客,好得太多!

Hare's Corner,就是兔之部落格!

Thursday, August 03, 2006

滿足

你是一個容易滿足的人嗎?

如果你這樣問我。

我會答:

有時是,有是不

為甚麼?

你問。

因為那要我看看我喜不喜歡那人。

面對喜歡的人,即使簡單的一句問候,也能教我樂上半天。

面對不喜歡的人,他怎樣拿着禮物在門外苦苦等後,我還是無動於中。

因此,當你發現你無論如何也不能逗我歡喜時,

你不要問。

那只代表我不喜歡你。

那很不公平?

哦,你不知道,人的心房是生於偏左面的嗎?

從來不在正中央。

Sunday, July 23, 2006

浪漫

今天,有某人問我,在那裡可以買到橋的模型。
他跟她分開了,但雙方仍均愛對方,他要求復合,她說不,說:"I've burnt the bridge behind me"
他要買一道橋的模型,然後綁上紅絲帶,送給她,然後寫一張便條,說"I've rebuilt the bridge, all you have to do is to cut the ribbon"

這是我近期聽過最浪漫的事。

浪漫是甚麼?浪漫不是紅玫瑰、浪漫不是燭光晚餐、浪漫不是情人節例行工事送花到辦公室。

浪漫是緊緊記著心愛的人說過的話、浪漫為她實現心中的夢想、浪漫是為她做一些不「行」不是在電視電影小說讀到浪漫舉動。

浪漫是他帶她去坐直升機,然後讓一班朋友在地上舉起Marry Me的牌子。
浪漫是兩個人用僅有的零用錢一起去滑雪,然後偷偷在B&B的房間內用火鍋爐偷偷煮麵吃。
浪漫是兩個人一起去露營爬山。
浪漫是兩個人一起去看極光,然後在冰天雪地中共享一杯熱可可。
浪漫是為心愛的人自創一道甜品。
浪漫是兩個人漫無目的駕著車,只為聽完一隻新唱片。
浪漫是兩個人拍拖多年仍會聊天聊得忘了時間。
浪漫是擁有兩人之間的暗語。
浪漫是儲起二人第一次約會時的戲票。
浪漫是去到世界各地,也不忘為她走進當地的商店,買下她搜集的東西。

Thursday, July 20, 2006

Big Brother

大哥情意結

女孩子總希望有愛護自已、事事為自己出頭的大哥,即使沒有親大哥的,不少女孩還是會找一個契哥。

我的"大哥",是比我年長10年的表哥,以及年長7年的小舅舅。在香港的日子,最愛便是到二姑媽家裡過夜,然後纏著表哥說東說西,要他陪我和弟看電視。在溫哥華的日子,總是跟著小舅舅四圍去,因為年齡相差不遠,甚至曾被誤會為他的女友。

小舅舅的前女友,我從不怎麼喜歡,總覺得她除了樣子還算漂亮外便一無是處,沒有禮貎,待小舅舅亦不見得很好。現在回想起,對她心存敵意,還不是覺得她霸佔了小舅舅的大部時間之故。
至於表哥,我總是無時無刻追問著他有沒有女友,他亦總是避而不答,或乾脆說沒有,大概是怕我知道了甚麼便在表姐面前學舌。(還是他知道像我這樣驕恣的表妹不會喜歡他的女友?)

弟小時候個子長得小,亦相當怕事,因此兇巴巴的大姐我總是負起照顧他的責任。
後來弟長大了,個子比我高出半個頭,性格更是愛據理力爭,我便索性一切粗重、瑣碎、麻煩工夫也逼著他去做,變相成了大哥。有時候逼他幫我打電話、或出面跟某人交涉,他深覺麻煩,便問為甚麼我自己不向做,非要他去不可,我便說將來他有女朋友時便會不理我了,所以現在要趁機多”洗”他,被他問得急了,我更會厚顏地說我不會說英語,因此要他出頭云云;他除了瞠目結舌,亦只好為我效勞,哈哈哈哈哈!

幸好這種撒賴的勁從不用在男友身上,否則早就把他嚇怕了。

亦舒的<天上所有的星>內有著對大哥情意結很好的描寫:

”徐小姐大方客气,相貌端庄,可是弟妹仍恍然若失。 ”
”展翹覺得大哥好像比從前疏遠,現在,他拿到食物先照顧女友,听到笑話也立刻轉述給愛人,母親與弟妹都退到較次要的位置上去。 他的至親不再是家人,而是伴侶。
“想到幼時他接我們放學,教我倆功課,真不明白,為什么弟妹要讓路給一陌生女子。”   “那是他將來的伴侶。”

對於大哥的女友,女孩們起初是心存敵意,然後是恍然若失,因為伊的出現,小妹便要退到次要的位置上,我也不例外。








今天剛收到消息,最愛的表哥結婚了!從小他待我們兩姐弟最好,他在英國那段時間,我們差不多每天ICQ。

他是那個親友拜年時避而不見,只見我們的表哥。
他是那個借遊戲機給我玩的表哥。
他是那個我們因玩得太久打燒機也不生氣的表哥。
他是那個會把弟的手腳纏在一起,讓他變成人球的表哥。
他是那個健碩得能讓弟掛在他手臂上,雙腳離地的表哥。
他是那個炒烏冬給我吃,叫我烏冬怪魔的表哥。
他是那個讓我到他教授的台拳道班上課的表哥。
他是那個表演踢爆木板的黑帶表哥。
他是那個用腳踢頑皮的小孩屁股的表哥。
他是那個儘管我只上了幾堂便放棄,但沒有罵我的表哥。
他是那個不再打台拳後被我取笑肌肉變肥羔的表哥。
他是那個當我第一次"失戀"時用Iphone錄了自己唱的"小風波"send給我安慰我的表哥。
他是那個拿著蘑菇做著趣怪表情來取笑我nickname的表哥。
他是那個學會做印尼炒飯便拿着一整鑊炒飯拍照給我看的表哥。
他是那個在英國節衣縮食得不去理髮的表哥。
他是那個來溫哥華旅行時被我逼著去剪髮的表哥。
他是那個我用辛苦做企枱賺回來的錢去買很多零食給他帶回英國的表哥。
他是那個手提一箱出前一丁回英國,當check in counter的空姐問那是甚麼時,面不改容的說"instant noodle"的表哥。

他也是那個回港後工作忙得不再跟我聯絡的表哥。

表哥,希望你與表嫂白頭到老,幸福快樂,並快點生個肥肥白白的小寶寶,讓我遭質!

Tuesday, March 14, 2006

教會政治

在女友的網頁上讀到關於教會政治的事,我知道這對她很困擾,身為教徒的她不敢輕易跟別人傾訴,因為怕別人對教會產生壞印象。

其實有人的地方便有政治,教會政治化,一點也不希奇。

我不是教徒,但曾上教會好一段時間,身邊人亦盡是教徒,有關教會政治的故事,見過太多、聽過太多。

覺得這些在教會玩政治的人比在辦公室玩政治的人更不堪,畢竟辦公室工作為求生活,不得不忍辱負重;很多時候即使自己不想玩,人家也逼到身邊,不得不接招。可是有些人玩政治玩上隱,把壞習慣帶回家、帶回教會。

這些迷上玩政治的人,只一徑的玩針對玩手段玩鞏固自已地位,最後連自己本來的目的也忘了、迷惑了。在教會玩政治的人,早已忘了這裡不是競技場、不是商業社會,大家要做的,是全心全意為幫天父工作。

不只一次聽身邊人說,愈大的教會愈社會化、政治化,不再是純潔的宗教組織。

不代表教會裡就沒有好人,我深信外面還是有很多滿腔熱誠、值得專敬的教徒,只是樹大有枯枝、人的劣根性發達。

讓我們為那些沉迷玩政治的人祈禱,讓他們重拾自信,因為只有欠缺自信的人,才需要無時無刻攬權,以證實自己的重要性。

Thursday, February 09, 2006

四月一日

總會有不想工作的時候,但老板就在旁邊,可以怎樣呢?總不能對著電腦發呆,所以就假裝在打字,不停地、重複地打出一些無意義節字句,或是假裝在看資料。每當編輯跟我閒聊,總是興奮的應著。

今天精神很難集中,也不知為甚麼。回來時聽到張國榮逝世的消息,真不敢相信。張這麼愛美,怎會選擇從高處跳下來結束生命呢?想起他明亮的雙目,爽朗的笑聲,實在不像有自毀傾向的人。不禁想,是因為服了藥,以至情緒低落、一時想不開嗎?哥哥這樣愛美、想像中,就算他選擇離去,也應該在舞台上,在觀眾熱烈的掌聲下倒下,而不是這樣孤獨的離去。

張國榮得天獨厚、長得年輕。尚記得六年前的金枝玉葉,他已年介四十,但臉容仍俊美得像二十出頭的模樣,而且擁有時下偶像沒有的高貴氣質。拍罷金枝玉葉,大家都跟著袁詠議匿稱他為哥哥,更增親切感。就算在他最近的電影異度空間裏,雖然頭髮略為烯疏﹐但面容俊美依舊 ﹐而且演技更上一層樓。

春節時還聽見他客串Twins的MTV,迷得兩個小妹妹一陣陣,想不到他這樣就去了。哥哥,你知道嗎,這世上你有很多人喜歡你、欣賞你,被你的魅力所迷倒。

今天是四月一日,多麼希望這消息只是一個不近人情的笑話。

今天天陰

灰的天, 溫哥華的天氣總是這樣, 陰陰沉沉的。心情再好也提不起勁來, 在公司裡只想睡。

不禁懷念多倫多的陽光。冷, 是冷得可怕, 零下三十度。受不了的時候常常嚷著「這樣的鬼地方簡直不是人住的」。現在回想起卻不是太差, 至少沒有這邊潮濕的討厭。

下雪其實是很美的, 白濛濛一片. 十分喜歡拍雪景照片, 不過很少有朋友肯陪我照。現代人再沒有這種閒情了, 告訴朋友我想拍雪景時只會惹來他們的訕笑。

喜歡厚厚的積雪, 在陽光照射下的耀眼。加上冷風刮臉, 有種蕭條的感覺。心亦隨之剛硬起來。面孔也冷冷的, 不露出絲亳情感。索性板起面孔來做人, 不用假惺惺的笑, 多好。不想外出時就藉口說大冷了, 反正每個人都知我來自溫哥華來, 不習慣多市的天氣。

回到家裡來反而不好抱怨甚麼。反正都在這裡住了那些年, 再抱怨也得不到同情, 別人只當我無病呻吟。溫哥華今年出奇地冷, 五月竟然還下雪。不過不是鵝毛大雪, 是濕雪, 剛碰到地面就融化了, 地一灰灰黑黑的, 一片泥濘。小時候只道雪景是像聖誕卡上的圖畫一樣, 沒想到這樣髒. 幻想, 總是美麗的。

溫市可以連續下一個月的雨, 灰的天, 有時更會很大霧, 不知道是否有點像倫敦。這種天氣下情緒很難好起來, 不過我本來就是偏向悲觀的人, 想得很多. 太高興的時候我是不懂得思想的. ( 對, 戀愛的確令我變得笨, 但那是心甘情願的。) 情緒偏低時我才能拿起筆來。
今天, 又是一個雨天。


- 二零零二年冬於溫哥華

隨想

零一年時想製作自己的網頁,寫下了這篇作序。因為懶惰的關係,網頁沒有製成。一直等到零四年的今天,才從新開始製作個人網頁。看回言篇文章,很不喜歡,因為太做作了。

曾經夢想成為作家,後來覺得那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漸漸,自己也忘了曾有過這種盼望。

喜歡寫,大概是因為喜歡閱讀的原固。在香港讀小學時我作文分數一直也不錯。記得那時老師會在班上選出較好的文章,叫那些同學滕文時多抄一份,她為我們寄去公教報( 我就讀天主教小學 )投稿。六年級時我曾投六次,刊登了三篇。記得老師說過稿件一經刊登,就有三十元稿費。一直到我畢業我也沒有拿到我的九十元,為此我深深不忿,自覺被騙了。直到目前,我溫哥華家中仍保留了三篇中的其中兩篇。一篇叫做" 火的自述" ,另一篇是" 防火演習" ,巧合地都與火有關。到於另一篇,我也忘了是甚麼。現在回想起,十分後悔移民時所有作文簿丟掉了。

初移民那一兩年我看了很多亦舒及梁望峰的小說。得知他們二人都是十七歲就出版其第一本書,我十分響往,心底裡渴望自己能夠像他們一樣。亦舒小姐更是我的偶像。由十七歲開始,她一直寫,寫了數十年,還在寫。每當看見她的新書出版,我都奇怪何以她有那麼多的題材。若然你也是她的讀者,相信你也察覺她早期的作品的風格跟近年的十分不同。早期的作品情感比較豐富,言詞比較坦率,內容也傾向是愛情小說的一類。後期的作品多了一份成熟世顧的味道,作風比較圓滑,但也能看到作者積極熱誠的生活態度。我讀了百多二百本亦舒的小說,受她影響甚深。

因為想成為寫作人,我看了很多小說,也寫了很多文章。我把生活逸事,自己的感覺記錄下來,也把自己讀完小說,詩詞後的感想下來。也嘗試過寫故事,結過每次都是無疾而終。原因是每次我想創作一個故事,寫著寫著就發現我寫了自己生活中的片段,在寫自己的故事呢!一氣之下就放棄不寫了。下次再嘗試,結果亦一樣。可能是因為我的生活圈子狹窄,閱讀範圍又不夠廣博,以至找不到題材。也曾試過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卻因為資料過於豐富,我總想把每一個細節,每一絲感覺都記下,而使故事變得異常累贅。就像有一個老人在嘮嘮叨叨的說著陳年舊事,自言自語。這些連我自了也覺得煩厭的故事,就沒有繼續寫下去了。

寫得最多是十五至十七歲之間," 少女情懷總是詩" 呀!( 一笑) 一遇上感情上的煩惱就寫寫寫,相信很多人也有過這階段吧!散文,故事,新詩,信件等各色各樣我都寫了不少。這些現在都躺在我溫哥華家中的書櫃裡。我也不想再看見他們。有些儲存在電腦中,現在翻看也只覺得自己當時年幼無知" 為賦新詞強說愁" 。

十七歲過後因為功課忙,工作忙,寫作的次數大大減少。其後閒時想寫時但覺執筆忘字,力不從心。加上生活在加國,平常書寫大多用英文,寫中文是越來越少了。就這樣,我漸漸遺忘了那個寫作的夢。直到一年前我來了倫多讀書,參加了辯論學社,我才與中文寫作再次遇上了。既然是中文辯論,當然不能用英文了。於是我開始了" 戒口" ,把那些"What" "yup" Nope" "okay"等的口頭戒掉,又學了好些文皺皺的罵人語句。寫辯詞時我也下過一翻苦功,很多詞語我都要查字典,或問人才知道中文是甚麼。有時候字忘了怎寫,只好開了南極星的中文輸入法,按下廣東話拼音去找出我所要的字。每一篇辯詞,往往要打兩三份草才能落卡。因為參加了中文辯論,我又開始了用中文書寫。

不知是甚麼原因,我突然重拾了靈感,常常想把感覺記錄下來。不知是因看了K 的文章,還是因為那件事的打擊,令我思路清起來。總知,我就是很想寫。隨想,是屬我的一片小小的空間,在這裡我把自己的思想,感覺一一記錄下來,與各下一起分享。若你看過後有甚麼意見,記得告訴我啊!

2001年秋

與友人到越南餐館吃飯,友人抱怨那裡的茶有種怪味。我說用茶膽沖的茶都是這樣子的,只有顏色而沒有茶味。說著不禁想起,這倒是跟紅樓夢裡晴雯喝過的那茶有點相像。

第七十七回講到晴雯被王夫人攆了出大觀園,寶玉得悉後偷偷跑去看她。因見晴雯病了,躺在床上嗽個不停,寶玉想要給她倒杯茶。一看,只見桌上有個黑煤烏嘴的吊子,也不像個茶壼。再看那茶時,絳紅的,也不太像茶。寶玉倒了一杯,自己嘗了一嘗,發覺並無清香,且無茶味,只一味苦澀,略有茶意而已。看著桌上那杯棕紅色的茶,想到那苦澀的味道,再看看那用不銹鋼做成的茶壼,我笑著對友人說了我的想法。

其實茶樓的茶也不見得好了多少。過往我愛喝潽洱;,無奈茶樓的侍應通常放很多茶葉,把茶弄得變了深棕色,甚至乎是黑色,味道苦得不得了。除即越沖越淡,最後變了一種淡淡的淺橙色,味道跟水沒有多大分別。後來我轉了喝香片,雖然也不大好,但總算比潽洱;少一分苦澀,多一分清香。
想嘗嘗較好的茶,或許我應該到茶葉專門店去。深知要嘗到像妙玉沖給黛玉,寶釵喝的那種極品好茶,是沒有可能的了。( 現在還有誰有功夫去收集梅花上的雪來沖茶呢?) 只要嘗到像妙玉沖給老太太的老君眉,我已經非常滿足了。

2001年秋

團契

跟隨文傑參加團契已有一個月,期間牧師的講授,以及眾團友虔誠的態度並未能感染到我這個未信者,反而使我感到更加迷惘:究竟是甚麼令到他們對神如此深信不疑呢?

團慶那天是我第一次加入。團契開始時工作人員作了一個漫長而沉悶的佈告。聽著那人斷斷續續地介紹來年活動,我十分努力去掩飾自己的情緒,生怕露出不耐煩的神情而令對方尷尬。接著是遊戲時間,採用了目前十分流行的遊戲"一筆out消" 。其中一位職員十分含糊地解釋了玩法及規則,可是大部份人都不明白,紛紛發問。那人郤擺出一副" 何以你們這麼蠢"的態度去解答眾人的問題。無奈他仍是說得夾纏不清,最後要由令一位職員重新解說。好不容易遊戲開始,那些職員郤控制不了一班興奮的參賽者,結果出貓的出貓,喧嘩的喧嘩,場面異常混亂。我心中不禁搖頭:難道團契裡就沒有說話更清晰,更有領導才能的人嗎?然而讓我真正感到驚訝的郤另有其事。遊戲過程所採用的問題大部份取自聖經,可是有九成問題不是被棄權不答就是答錯了。聖經,不就是基督徒信仰的根據,認識上主的主要途徑嗎?何以眾人對它的認識卻如許膚淺?據我所知,巴拿巴團成立十年,其中大部分團友亦已信主多年。這些年來他們又憑甚麼去認識上主?他們讀了這麼多年聖經,可是,真正記得,真正明白的又有多少?這些問題實在令人質疑。

另一樣使我反感的是傳道人及眾團友都有一種奇怪的傾向:他們喜歡說一大編與宗教無關的道理,總結時卻把一切歸於神的恩典。他們堅信唯有追隨神才能達至成功(不論做任何事),可笑的是他們講道時卻不解釋相信神與成功有何關連。第二次參加團契時傳道人講道,內容是如何與人/ 神建立關係。起始時傳道人談到若要蒙神接納,我們必須先接受自己是一個罪人。唯有了解到人是有罪,透過不斷讖悔、禱告,才能與神建立起關係。然後他講到如何如家人,朋輩建立良好關係。除了講道,傳道人還指出了日常生活的例子去引證他的話,從而教導我們如何處世做人。他的話雖然有點沉悶,卻很有道理。到最後他突然把話題一轉,說:唯有相這神,與神有良好關係,我們才能夠與他人建立起良好關係。恕我愚昧,我實在不明白這如何與神扯上關係!

昨天團契的 cell group 也好不了多少。Cell group 主題是" 自我形像 "。領隊的團友談到人要有「歸屬感」,「自信心」,以及「存在價值」才能有健康的自我形像。他指出該三種特質是相互影響的,就像一張三隻腳的凳子,若然有一隻腳出了問題,其餘兩隻也會失去平衡。他花了好些時間去解釋這比喻,雖然不是十分清晰,但我總算明白。到最後他卻像傳道人一樣,說道唯有追隨神,我們才能取得平衡,有健康的自我形像。這些「道理」實在讓我感到糊裡糊塗。情況就好像有人告訴我:我們吃飯前要洗手,因為不洗手便容易受細菌感染而生病。所以我們要相信神才懂得去洗手,不會生病。然荍盚磞b弄不懂這一切何以與神有關。

這一個月來我心中的疑問有增無減。為甚麼大家對這些歪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大家有細心想過牧師等人所說的話嗎?還是他們抱著一種態度,以為在教會聽到的就是真理,所以無論聽到甚麼都全盤接受呢?又難道是我經過一年的辯論訓練後變得吹毛求疪,喜歡在雞蛋裡挑骨頭,無時無刻都在挑剔別人的錯處?

話說回來,雖然我看到很多不滿的地方,但對於巴拿巴團眾人之間的團結、友愛,我是十分欣賞的。看到他們不遺餘力地幫助一對並不相屬的團友籌備婚禮,我確切地感到他們的良善及熱誠。我好奇地想知道是甚麼令到他們對神不離不棄,甘心將自己交托給神;是甚麼令到他們如此落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是甚麼令到他們愛別人一如愛自已的手足。我很想去發掘答案,這也正是我繼續參加團契的原因之一。希望隨著日子過去,能加深我對基督教的認識減低我現有的成見。願我能以欣賞、接納的心,去認識多一點,了解多一點。

2001年10月

突然覺得很無心情,悶悶的感覺,大概這算是鬧情緒罷!我想我是個很奇怪的人,有時因一點點小事就高興半天,有時卻毫無原因地情緒低落。

是那種懶洋洋的感覺,對甚麼事都提不起勁,笑的時候只覺得累。往往看到一點小東西就想得很多,憶起許多不如意的往事,思緒飛得老遠。我是一個十分喜歡緬懷過去的人,常常把過往的事反反覆覆的想,往往就想得入了神,哭了也不自知。又喜歡想著過往的選擇是否恰當,想若當日我選擇另一條路,今天會否更好過。其實明知道再想下去也不能改變甚麼,但我總喜歡把每一個選擇及其後果反覆思量,然後肯定的告訴自己,我當日實在己做了最好的決擇,我是不會後悔的。

每當我躲在靈魂深處想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時,我的樣子就顯得十分呆滯。旁人都似為我是不開心,或是病了。但其實我只是沒有心情,也不算是不開心啦!不是開心也不等於是不開心的,唔....好像說得有點奇怪。

很多人叫我不要想得太多,因那樣是徒然為自己增添煩惱而己。我個人卻覺得這樣很不錯因平時把許多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想過了,所以當有突發事件時我都能夠應付得不錯--因為早己想過要怎樣應付嘛。用理性處理事件,然而感覺呢?感覺總是事過境遷後才出現的。別誤會我是個理性多於感性的人,那是不對的。我對每件事的感覺都很深很長久,我只是後知後覺而己。很奇怪吧,一個敏感卻又遲鈍的人,我早說過我是個怪人了。

算了,有點累了,就寫到這裡吧!

2001年10月

上代女性

叫太太奶奶們禁聲,從來不是一件易事。

一上代的女性多數沒受過高深教育,不大明白專重他人私穩的重要性。她們喜歡掌握別人─尤其是子女─生活上的每一個細節,從子女今天午餐吃甚麼,到子女的初吻發生於何時,她們都要知得一清二楚。這是她們對子女表示關心的方式。

有些母親為了多「了解」自己的子女,喜歡偷看他們的私人物件。友人曾向我訴苦,說他母親喜歡把他的私穩當作茶餘飯後的話題。有次他在早餐桌上聽到母親正在告訴父親關於他某位女性朋友的近況,訝異於何以她會知道這麼多,才突然醒覺到母親偷看了他的信件。

把質問、侵犯私穩當作關心,全是她們的拿手好戲。有時候不想回答問題,別過臉裝作聽不到,然別期望她們會識趣禁聲,她們只會一遍又一遍地反覆詢問,直至到你受不了,告訴她你不想說話時,她就會淚眼汪汪的設訴你不讓她關心你。

只因她們都放棄自我,把丈夫、子女的幸褔當的生活的全部,所以才會以掌管別人的生活作為安全感的來源,這其實也不是不可悲的。

更可悲的是,新一代女性擁有自己的生活,然而不少女性仍把那些源自女性長輩的惡習一一承繼下來。

-2001年秋

隨筆

這裡有在公司寫的採訪稿,有為了記下自己的心情、想法而寫下的散文。 看回這些文章,才知道,自己的想法、筆觸在過往數年來已改變了很多。